入冬時節(jié),不少地方的農田里堆積著大量秸稈。在過去傳統的農業(yè)生產活動中,農民會采用焚燒的方式清除這些秸稈,以便騰出地來在來年開春種莊稼,焚燒后的灰燼還可以還土肥田。然而,近些年來,隨著霧霾成為全民關注的痛點,秸稈焚燒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愈加凸顯。
基于保護環(huán)境的考慮,如今一到秋冬季,地方政府都會重申政策、發(fā)布通知,嚴禁農民私自焚燒秸稈。然而,雖有嚴厲的秸稈“禁燒令”,但在不少地方,農民依然“年年禁燒年年燒”,看似嚴格的制度設計并沒有發(fā)揮應有的效力。
據了解,對于一些農民來說,焚燒秸稈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,有難言的苦衷。普通農戶分散經營,經濟收益微薄,沒有能力也沒有動力購買制粒設備。對于他們來說,最簡單易行、最經濟的辦法就是焚燒。
可見,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的關鍵癥結,在于秸稈的綜合利用率低,沒有更好的去處。其實,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、氮磷鉀和微量元素,是農業(yè)生產的重要肥源。因此,可以利用顆粒機生產線來將秸稈進行還田,或作為牛羊的飼料,或作為冬季取暖的燃料,可謂一舉多得。因此,破解“秸稈焚燒”這個環(huán)保痼疾,不僅要通過“禁燒令”來“堵”,還要發(fā)揮市場這雙無形的手進行“疏”,如此方能有效制止違規(guī)焚燒行為,變廢為寶。
總之,唯有堅持“疏”“堵”結合,加強技術扶持、財政補貼和政策引導,才能有效解決秸稈焚燒污染環(huán)境的問題,讓“禁燒令”盡快擺脫“有禁不止”的窘境。